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级形态, 它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社交网络、知识管理、虚拟现实等各类新兴信息技术, 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 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特征。
同时, 在网络空间建立校园虚拟映像, 将学校的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通过在网络空间的计算掌握校园运行规律并反馈、控制物理空间,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 实现学校智慧运行, 支撑学校开展智慧教育。
本研究基于建设智慧校园的方案设计与实施为目的, 通过构建全校范围内统一的大数据中心、统一的业务流程网络和统一的服务门户, 打破业务部门界限和业务系统 “信息孤岛”,实现全校范围内一致的 “信息路网”,从而提高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业务环节的效率。
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早提出 “电子化校园”计划。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 kenneth首次提出 “数字校园”概念, 并主持开展了 “数字校园计划” (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 以下简称 ccp) 科研项目。
自ccp计划实施以来,美国政府相继于1996年、2000 年、2005 年、2010 年颁布并实施了国家 “教育技术计划”,实现从小学到大学的 “人、机、路、网”成片联结,彻底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式、手段和过程,使美国教育的信息化始终处在国际领先地位。美国始终遵循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的战略方针, 经历了一个从重视 “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应用运行效果结构调 整”的变革过程, 逐步由电子校园向数字校园、智慧校园转变的过程。
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也分别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如英国相继出台了“教育高速公路: 前进计划”“2010—2012 教育发展战略”,澳大利亚推出了“数字教育革命实施路线图”,新西兰制定了 “学校数字化学习行动计划”,日本实施了 “学校联网计划”等。这些行动计划和战略为其他国家实施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提供了典型案例和经验。
受国外影响,我国也经历了从电子校园向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发展过程。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过程,从早期的电算化、校园网络建设,到中期的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和数字校园整合集成,近期普遍重视开展业务流程优化和服务整合,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度地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业务之中,高校信息化开始进入智慧校园建设阶段。
另一方面,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社交网络、虚拟现实等新兴信息技术在高校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业务的融合越来越深入,高校信息化由管理信息化发展为教育教学全面信息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从组合、整合演化到融合创新,这些都促进了智慧校园概念的提出、发展和建设。
智慧校园从用户角度出发, 打破传统业务系统边界, 建设一个扁平化、易操作、搜索引擎式的统 一开放可扩展的信息和服务平台。平台承载高校各类业务和信息, 实现数据资产的可视化呈现、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培育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的线上智慧型社区生态。平台包括网上事务中心、大数据中心、网络社区平台、资讯中心、个人工作台、移动门户等方面内容。
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应遵 循以下四个理念。
智慧校园的建设思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采用系统化思维和方法进行方案设计与实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